更新時間:2022-03-07 10:21:02 所屬欄目:食用 作者:黃建志
今年云南野生菌因為天氣原因,現在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時間。
不論是云南人還是去云南旅行的游客,想必這個季節野生菌是大家必吃的野味,但是在此要提醒大家,野生菌雖然美味,但是要小心因為食用野生菌中毒。
由于今年云南雨水充足,野生菌現在產量驚人,但正是如此,很多往年無毒的菌今年卻是有毒的,目前難以解釋為何無毒變有毒,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雨水充足導致生長周期太短!提醒朋友們,即使是熟悉的無毒菌,也要萬般小心,不吃或慎吃!小編和一幫親朋好友就在陰溝里翻船了,食用熟悉的野生菌中毒了!
在醫院里遇到10多個都是因為食用了往年熟悉的野生菌中毒的人。那感覺真是太難受了!
好了現在我們來看看食用野生菌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會中毒!
年年提醒,年年有人中毒!
這到底是為什么?
真相是
很多你以為的食用野生菌經驗
都!是!錯!的!
最新數據:從云南省疾控中心獲悉,2017年6月27日前,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共報告14起,中毒56人、死亡2人。
7月4日下午,昆明一名公交司機駕駛65路車至終點站巴士家園,一位40歲左右的女性乘客在下車時突然暈倒并抽搐。120急救車來了后才知道,這名女乘客疑似食用野生菌導致食物中毒。
?
最近幾天,楚雄州醫院急診科每天都能收到10多例野生菌中毒的患者。醫生介紹,今年到7月10號為止,因吃菌中毒來院治療的就超過了50例,大多都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現。
?
?
食用野生菌七大誤區
誤區一:鮮艷的野生菌有毒,顏色普通的就沒有毒!
可食用的黃羅傘菌
真相:這是有關野生菌的謠言中流傳最廣的一句。事實上,顏色與形狀并不能簡單區別野生菌是否有毒。雞油菌、褶孔牛肝菌和大紅菌等顏色鮮艷、味美可食;而灰花紋鵝膏、致命鵝膏屬劇毒蘑菇則為灰白色,并有清香。
誤區二:蘑菇和銀器、大蒜一起煮,變黑就有毒,顏色不變則無毒。
真相: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,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。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,不會令銀器變黑。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,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。
誤區三:生蛆、生蟲的蘑菇沒有毒。
真相:人和昆蟲的生理特征差別很大,許多劇毒的鵝膏成熟后同樣會生蛆、生蟲。同一種毒蘑菇對于人和昆蟲來說,很可能是「避之砒霜,我之蜜糖」。
誤區四:長在潮濕處或糞便上的蘑菇有毒,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。
真相: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、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,只能寄生、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,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、濕度,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。環境的「清潔」和「骯臟」與蘑菇的毒性無關。比如鵝膏、口蘑、紅菇中的一些有毒種類就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。
誤區五:有分泌物或者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。
真相:有的毒蘑菇的確有分泌物或會受傷變色,但是有一些多汁蘑菇受傷后有乳汁分泌,顏色也會發生變化,它們不僅沒毒,還是美味食用菌,比如奶漿菌。
?
誤區六:以前年年都在同個位置采蘑菇都沒有中毒,所以放心!
真相: 曾經有一家四口人全部被毒蘑菇毒死,就因為他們年年在同一棵樹旁采同一種蘑菇,從來沒有出現問題,但是偏偏有一年可能受環境變化的影響,出現了毒素,造成這一慘劇。
誤區七:毒蘑菇只要做熟了就不會中毒!
真相: 毒蘑菇毒素毒性穩定且耐熱,一般烹調方法根本無法破壞,加入其它的作料,比如大蒜、生姜等,也不能破壞毒素。
野生菌中毒四種類型
不同毒菌所含毒素不同,引起的中毒表現也不同,一般分為以下四類:
1.腸胃炎型
潛伏期10分鐘到五六個小時,表現為惡心、劇烈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,病程短,治癒后一般良好。
2.神經精神型
潛伏期6-12小時。中毒癥狀除有胃腸炎外,還會有瞳孔縮小、唾液增多、興奮、幻覺等癥狀。
3.溶血型
潛伏期6-12小時。除有腸胃炎癥狀外,還有溶血表現,會出現貧血、肝腫大等癥狀。
4.肝腎損傷型
進食毒菌后10-30小時出現腸胃炎型表現,隨后出現肝、心、腎等多器官損害情況,以肝臟損傷最為嚴重,不及時治療,死亡率高。
動圖?
野生菌中毒急救須知
1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。
2、在等待醫院救護時,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,然后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喉部,使其將胃里的東西吐出來,以減少毒素吸收。
3、患者可飲用糖水,利尿排毒。
4、對已經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,防止窒息。
5、保留野生菌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。
預防野生菌中毒的正確方法
1、不要食用自己不認識的野生菌。
2、不要幾種野生菌放在一起炒或煮。
3、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而且不要一次食用過多,不要連頓吃。
4、加工烹飪方法要得當,多放油,要炒熟煮透。
5、吃菌子不要喝酒,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,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毒素引起中毒。
一般而言,凡色彩鮮艷,有疙瘩、斑、溝裂、生泡、流漿,有菌環,菌托及呈奇形怪狀的野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。由于有毒菌的種類繁多,多數人難以辨認,因此,在選購野生菌的時候應該堅持只買認識的菌類的原則,以免誤食。
歡迎留言: